《谏太宗十思疏》文言文阅读翻译注释

 中国诗词大全   2023-07-02 22:42   154 views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摘要:

谏太宗十思疏作者:魏徵臣闻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[1];欲流之远者[2],必浚其泉源[3];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,根不固而求木之长,德不厚而望国之治,虽在下愚,知其不可,而况于明哲乎?人君当神器之重[4],居域

  谏太宗十思疏

  作者:魏徵

  臣闻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[1];欲流之远者[2],必浚其泉源[3];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,根不固而求木之长,德不厚而望国之治,虽在下愚,知其不可,而况于明哲乎?人君当神器之重[4],居域中之大[5],将崇极天之峻,永保无疆之休,不念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[6],德不处其厚,情不胜其欲,斯亦伐根以求木茂,塞(sè)源而欲流长者也。   凡百元首[7],承天景命[8],莫不殷忧而道著,功成而德衰,有善始者实繁,能克终者盖寡[9]。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?昔取之而有馀(yú[同“余”]),今守之而不足,何也?夫在殷忧[10],必竭诚以待下;既得志,则纵情以傲物[11]。竭诚则吴越[12]为一体,傲物则骨肉为行路[13]。虽董之以严刑[14],振之以威怒[15],终苟免而不怀仁,貌恭而不心服。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,载舟覆舟,所宜深慎。   奔车朽索,岂可忽乎?君人者,诚能见可欲,则思知足以自戒;将有作[16],则思知止以安人;念高危,则思谦冲而自牧[17];惧满溢,则思江海下百川[18];乐盘游[19],则思三驱以为度[20];忧懈怠,则思慎始而敬终[21];虑壅(yōng)蔽,则思虚心以纳下;惧谗邪,则思正身以黜恶[22];恩所加,则思无因喜以谬赏;罚所及,则思无因怒而滥刑。总此十思,宏兹九德[23]。简能而任之[24],择善而从之,则智者尽其谋,勇者竭其力,仁者播其惠,信者效其忠[25]。文武争驰,君臣无事,可以尽豫游之乐,可以养松乔之寿,鸣琴垂拱,不言而化。何必劳神苦思,代下司职,役聪明之耳目,亏无为之大道哉?[26]

  注释

  [0]长(zhǎng):生长,长成。   [1]固:使……稳固。   [2]远:形容词用作动词,使……流得远。   [3]浚(jùn):疏通,深挖。   [4]当:主持,掌握。   [5]居域中之大: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。域中,天地间。语出《老子》:“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”   [6]以:用,行。   [7]凡百:所有的。   [8]景:重大。   [9]克:能够。盖: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,但,则。   [10]盖:承接上文,表示推断原因。殷:深。   [11]傲物:看不起别人。物: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。   [12]吴越:吴国和越国,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。    [13]行路:路人,陌生人。   [14]董:督责,监督。   [15]振:通“震”,威吓。   [16]作:建造,兴建。指大兴土木,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。   [17]谦冲:谦虚。冲:虚。自牧:自我约束。牧:养。这里引用了《易经》“卑以自牧”的意思。   [18]下:居于……之下。   [19]盘游:娱乐游逸,指从事打猎。   [20]三驱:出自《易经》“王以三驱”,有两说:一说狩猎时让开一面,三面驱赶,以示好生之德;一说一年以三次田猎为度。   [21]敬:慎。   [22]黜:排斥。   [23]扩大九德的修养。宏:使……光大。兹:此。九德,即指九种美好品德,出自《尚书·臯陶谟》:“宽而栗(庄严),柔而立(能立事),愿(良善)而恭,乱(有智力的才能)而敬,扰(和顺)而毅,直(正直)而温,简(简易、宽大)而廉,刚而塞(充实),彊而义。”   [24]简:同“拣”,选拔。   [25]信者:诚信的人。   [26]百司:百官。   【27】劳神苦思:劳 苦,使动用法,使……劳累,使……辛苦。

  译文

  我听说:想要树木长得高,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;想要使泉水流得远,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;想要国家安定,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。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,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,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,我虽然最愚昧无知,(也)知道这是不可能的,何况(您这)明智的人呢!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,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,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,永远保持永无休止的美善,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,戒除奢侈而行节俭,道德不能保持敦厚,性情不能克服欲望,这也(如同)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,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。   (历代)所有的帝王,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,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,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,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,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。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?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,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。成功之后,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。竭尽诚心,就会使敌对的势力(和自己)联合,傲视别人,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。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,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,(人们)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(皇上的)仁慈,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。怨恨不在有多大,可怕的是民众(的力量);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,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。  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,这是可以忽视的吗?如果看见能引起(自己)喜欢的东西,就想到知足来自我;将要兴建什么,就要想到适可而止,来使百姓安宁;想到(自己的君位)高而险,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;害怕会骄傲自满,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;喜爱狩猎,就想到用三面捕杀,留一面给它们逃生(不要赶尽杀绝),以此为限度;担心意志松懈,就想到(做事)要慎始慎终;担心受蒙蔽,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;畏惧说坏话的人,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;施加恩泽,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;动用刑罚,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。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,扩大九德的修养,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,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,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,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,仁爱的人就能传播他们的恩惠,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;文臣武将一起任用,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(烦心),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,可以颐养像松、乔两位神仙的长寿。(皇上)垂衣拱手(不亲自处理政务),不必多说,老百姓就可以被感化,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,代臣下管理职事,使自己的耳目劳损,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?

  文言整理

  一、通假字

  恩所加,则思无因喜以谬赏:“无”通“毋”,不要。   虽董之以严刑,振之以威怒:“振”通“震”,威吓。

  二、古今异义

  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 根本:古义,树木的根;今义,指事物的本质。   既得志,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:古义,放纵情感,即“骄傲”;今义,尽情。   虑壅蔽,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:古义,使心虚;今义,一种谦虚的美德。   乐盘游,则思三驱以为度:以为,古义:以(之)为;把(它)当作。/今义:认为。

  三、词类活用

  ① 名词用作状语   貌恭而不心服 貌:表面上。 心:在内心。   ② 名词作动词   江海下百川 下:居于……之下。   君人者,诚能见可欲 君:做君主,统治。  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 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:重任、重权。   居域中之大 大:重位。   惧谗邪 邪:邪恶的小人。   择善而从之 善:好的意见。  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:奸恶的小人。   简能而任之,择善而从之 能:有才能的人。 善:好的意见。   居安思危 安:安全的环境。 危:危险的可能。  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  智者尽其谋 尽:用尽。  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远:远长。   塞源而欲流长者 长:远长。   能克终者盖寡 终:坚持到底。   ⑤ 形容词使动用法   必固其根本 固:使……牢固。   知止以安人 安:使……安宁。   正身以黜恶 正:使……端正。   ⑥动词用作名词   君人者,诚能见可欲 可欲: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   ⑦形容词意动用法   乐盘游,则三思以为度 乐:以……为乐,喜欢。   忧懈怠,则慎思而敬终 忧:以……为忧,担心。

  四、重要虚词

  之: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,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。  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,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,的。  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? 代词,指代天下。   以:①盖在殷忧,必竭诚以待下。来,表目的的连词   ②虽董之以严刑。介词,用   ③将有作,则思知止以安人。 来,表目的的连词  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。介词,因为   而: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:连词,表转折。  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:连词,表递进。   ③垂拱而治:连词,表修饰。   ④子产而死,谁气嗣之:连词,表假设。   五、重点实词   盖:①善始者实繁,克终者盖寡: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,大概。   ②盖在殷忧,必竭诚以待下:连词,承接上文,表示推断原因,因为。   虽:①臣虽下愚,知其不可:虽然。   ②虽董之以严刑:即使。   诚:①必竭诚以待下:诚心。   ②诚能见可欲:如果。   下:①虑壅蔽,则思虚心以纳下:臣下的意见。   ②臣虽下愚,知其不可:智力低下。   ③惧满溢,则思江海下百川:居于……之下。   ④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:地位低下的人。   当:①盛夏之时,当风而立:对着,面对。  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:掌握,主持。   ③安步当dàng车:当作。   安:①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:安定。  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:怎么。   ③项王曰:“沛公安在?”:哪里。   ④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:享受。   ⑤不念居安思危:安全的环境。  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:使……安宁。   信:①信者效其忠:诚实。  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:信任。   ③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:信用。   ④忌不自信:相信。   求:①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:追求。  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:探求。   ③客之美我者,欲有求于我也:请求。  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:追求。   ⑤府史闻此变,因求假暂归:请求。   治:①文武并用,垂拱而治:治理。  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:医治。  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:惩治。   哉:①何必劳神苦思,代百司之职哉。表反问语气,呢  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。表反问语气,吗  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。表反问语气,呢   所:①恩所加,则思无因喜以谬赏。“所”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 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。表被动   克:①能克终者盖寡:能够。   ②然操虽能克绍:战胜。  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:约定。   ④克己复礼为仁:约束。   终:①终苟免而不怀仁:最终。   ②能克终者盖寡:坚持到底。   六、句法   1、 虽董之以严刑,振之以威怒。 介宾短语后置   2、 乐盘游,则思三驱以为度。 省略句   3、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“岂……乎”是固定句式,一般译为“难道……吗?   4、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,塞源而欲流长也 判断句

  七、成语

 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 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戒奢以俭

  作品赏析

  唐太宗即位初期,因隋鉴不远,故能励精图治。随着功业日隆,生活渐加奢靡,“喜闻顺旨之说”,“不悦逆耳之言”。魏征以此为忧,多次上疏切谏,本文是其中的一篇。全文围绕“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”的主旨,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,虚心纳下,赏罚公正;用人时要知人善任,简能择善;生活上要崇尚节俭,不轻用民力。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,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,有利于初唐的强盛。本文以“思”为线索,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,文理清晰,结构缜密。并运用比喻、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,说理透彻,音韵铿锵,气势充沛,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。

  第一段

  以"固本思源"为喻,说明"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"的重要性。  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"十思"的内容,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。"臣闻"的口气不卑不亢,令人警醒。先从正面说,用比喻推理("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")引出正题:"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"三个排比句,两个作比喻,一个明事理,浅显易懂,不容置疑。再从反面申述:"源不深而望流之远,根不固而求木之长,德不厚而望国之治,虽在下愚,知其不可,而况于明哲乎?"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。反问的一句,差不多带有"挑衅"口吻,正是"忠言逆耳"之处。接着,进一步明确指出,"人君"地位高,责任重大,如果"不念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",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,如同"伐根以求木茂,塞源而欲流长"一样荒诞。这一段的结尾,照应前面,又充分利用了"木"与"水"的比喻。

  第二段

  总结历史经验,并从创业守成、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"居安思危"的道理。"凡百元首,承天景命,善始者始繁,克终者盖寡。"开头几句,寥寥数语,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,这虽说是人之常情,但要"思国之安",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。接下来,作者以"岂取之易守之难乎"设问,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,指出"殷忧"与"得志"的不同心态:殷忧,则竭诚待人;得志,则纵情傲物。而"竭诚则吴越为一体,傲物则骨肉为行路",对人的态度不同,其结果反差强烈,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。如果失去了民心,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。"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;载舟覆舟,所宜深慎",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,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,切中要害,振聋发聩,令人警觉。

  第三段

  提出"居安思危"的具体做法,即"十思"。   "十思"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,但具体又有所侧重。"诚能见可欲,则思知足以自戒;将有作,则思知止以安人",这两条是戒奢侈,如喜好器物美色,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等;"念高危,则思谦冲而自牧;惧满溢,则思江海下百川",这两条是戒骄躁,劝皇帝要恪守职分,不骄不躁,虚怀若谷,从谏如流;"乐盘游,则思三驱以为度",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;"忧懈怠,则思慎始而敬终",是劝皇帝勤勉政事,不要怠惰;"虑壅蔽,则思虚心以纳下",是说"兼听则明";"惧谗邪,则思正身以黜恶",是说"偏听则暗";"恩所加,则思无因喜以谬赏;罚所及,则思无以怒而滥刑",是说赏罚要有尺度,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。"十思"就是十条劝戒,语语坦诚,字字惊心。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"十思"的好处,描绘出"垂拱而治"的政治理想。其中提到的"简能而任之,择善而从之",即"用人""纳谏"策略,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,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"贞观之治"。

  写作特点

  骈散结合,华美流畅   唐代的奏疏,习惯上都用骈文写。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,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,骈散语句交替运用,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,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,易于诵读。   2.正反论述,务尽其旨   全文以论述为主,对同一个问题,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,这样,说理更加透彻。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"固本疏源",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;第二段关于"殷忧""竭诚"与"得志""傲物"的反复论述,第三段贯穿"十思"的本能欲望(或反应)与理性自制的对举,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  3.比喻排比,生动有力  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,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,起到了生动、直观的效果;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,铺排罗列,勾连而下,气势不凡,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。

  【魏征介绍】

  魏征(580-643)字玄成,馆陶(今属河北)人,从小丧失父母,家境贫寒,但喜爱读书,不理家业,曾出家当过道士。隋大业末年,魏征被隋武阳郡(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)丞元宝藏任为书记。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,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,专掌文书卷宗。

  唐高祖武德元年(618),李密失败后,魏征随其入关降唐,但久不见用。次年,魏征自请安抚河北,诏准后,乘驿驰至黎阳(今河南浚县),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。不久,窦建德攻占黎阳,魏征被俘。窦建德失败后,魏征又回到长安,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。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,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,及早动手。

  玄武门之变以后,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,非但没有怪罪于他,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,并经常引入内廷,询问政事得失。魏征喜逢知己之主,竭诚辅佐,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加之性格耿直,往往据理抗争,从不委曲求全。有一次,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:「何谓明君、暗君?」魏征回答说:「君之所以明者,兼听也,君之所以暗者,偏信也。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,不见大臣,只是偏信宦官赵高,直到天下大乱以后,自己还被蒙在鼓里;隋炀帝偏信虞世基,天下郡县多已失守,自己也不得而知。」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。

  贞观元年(837),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。这时,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,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。结果,查无证据,纯属诬告。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:「今后要远避嫌疑,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。」魏征当即面奏说:「我听说君臣之间,相互协助,义同一体。如果不讲秉公办事,只讲远避嫌疑,那么国家兴亡,或未可知。」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。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,魏征答道:「使自己身获美名,使君主成为明君,子孙相继,福禄无疆,是为良臣;使自己身受杀戮,使君主沦为暴君,家国并丧,空有其名,是为忠臣。以此而言,二者相去甚远。」太宗点头称是。

  贞观二年(628),魏征被授秘书监,并参掌朝政。不久,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,才貌出众,京城之内,绝无仅有。便告诉了太宗,请求将其纳入宫中,备为嫔妃。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。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,便立即入宫进谏:「陛下为人父母,抚爱百姓,当忧其所忧,乐其所乐。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,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;吃着山珍海味,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;嫔妃满院,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。现在郑民之女,早已许配陆家,陛下未加详细查问,便将她纳入宫中,如果传闻出去,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?」太宗听后大惊,当即深表内疚,并决定收回成命。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,子虚乌有,坚持诏令有效。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,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,并无订亲之事。这时、唐太宗半信半疑,又召来魏征询问。魏征直截了当地说:「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,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。其中缘故十分清楚。不足为怪。」太宗这才恍然大悟,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。

 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,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,他也敢面折廷争,从不退让,所以,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。有一次,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,行装都已准备停当,但却迟迟未能成行。后来,魏征问及此事,太宗笑着答道:「当初确有这个想法,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,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。」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,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,很是得意。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,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。魏征故意奏事很久,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。

  贞观六年,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。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,只有魏征表示反对。唐太宗觉得奇怪,便向魏征问道:「你不主张进行封禅,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、德行不尊、中国未安、四夷末服、年谷未丰、祥瑞末至吗?」魏征回答说:「陛下虽有以上六德,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,直到现在,户口并未恢复,仓库尚为空虚,而车驾东巡,千骑万乘,耗费巨大,沿途百姓承受不了。况且陛下封禅,必然万国咸集,远夷君长也要扈从。而如今中原一带,人烟稀少,灌木丛生,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,岂不产生轻视之心?如果赏赐不周,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;免除赋役,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。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,陛下为甚么要干呢?」不久,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,封禅之事从此停止。

  贞观七年(633),魏征代王珪为侍中。同年底,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:「修建洛阳宫,劳弊百姓;收取地租,数量太多;妇女喜梳高髻,宫中所化。」太宗接书大怒,对宰相们说:「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,不收地租,富人无发,才符合他的心意。」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。魏征谏道:「自古上书不偏激,不能触动人主之心。所谓狂夫之言,圣人择善而从。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。」最后还强调说:「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,虽勉强包涵,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。」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,便转怒为喜,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,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。

  贞观十年(636),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《隋书》、《周书》、《梁书》、《陕书》、《齐书》(时称五代史)等,历时七年,至此完稿。其中《隋书》的序论、《梁书》、《陈书》和《齐书》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,时称良史。同年六月,魏征因患眼疾,请求解除侍中之职。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,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,其俸禄、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。

  贞观十二年(638),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,懒于政事,追求奢靡,便奏上著名的《十渐不克终疏》,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。他还向太宗上了「十思」,即「见可欲则思知足,将兴缮则思知止,处高危则思谦降,临满盈则思挹损,遇逸乐则思撙节,在宴安则思后患,防拥蔽则思延纳,疾谗邪则思正己,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,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」。

  贞观十六年(642),魏征染病卧床,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。魏征一生节俭,家无正寝,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,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。不久,魏征病逝家中。太宗亲临吊唁,痛哭失声,并说:「夫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知得失。我常保此三镜,以防己过。今魏征殂逝,遂亡一镜矣。」

  古文学习网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:

  喜欢 ()or分享

本文地址:http://shici.youqingshuyuan.com/303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网友投稿文章,由 中国诗词大全 小编编辑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