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简介《孙权劝学》选自北宋史学家、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一一《资治通鉴》。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“乃始就学”,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“结友”的佳话。先写孙权劝学,吕蒙“乃始就学”;后写鲁肃“与蒙论议”“结友而别”。该文既记叙孙权劝告吕蒙读书,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,也赞扬孙权、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,并告诫人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,无论一个人先天天赋多好,如果后天不学习依然不能成功,相反一个人即使基础差,但只要端正态度,刻苦努力,就能学到知识,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,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,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。
本文简练生动,用不多的几句话,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、情态和心理,既可见孙权的善于劝学,又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。其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富有情趣,尤其值得玩味。
此篇文章入选初中语文六年级(上册),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(下册)。
课文节选
初1,权2谓3吕蒙4曰:“卿5今6当涂7掌事8,不可不学。”蒙辞9以10军中多务11。权曰:“孤12岂13欲卿治经14为博士15邪16!但17当18涉猎19,见往事20耳21。卿言多务22,孰若23孤?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24。"蒙乃25始26就学27。
及28鲁肃过29寻阳30,与蒙论议31,大32惊33曰:“卿今者34才略35,非复36吴下阿蒙37!”蒙曰:“士别三日38,即39更40刮目相待41,大兄42何43见事44之晚乎45!”肃遂46拜47蒙母,结友而别48。
词句注释
1、初:当初,起初,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。
2、权:指孙权(182~252),字仲谋,吴郡富春(现在浙江富阳)人,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,黄龙元年(公元222年)称王于武昌(今湖北鄂城),国号吴,不久迁都建业(现在江苏南京)。229年称帝。
3、谓……曰:谓,告诉;连用表示“对……说”。
4、吕蒙:(178~219)字子明,三国时吴国名将。汝南富陂(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)人。
5、卿: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。
6、今:当今。
7、当涂:当道,当权。当:掌管,主持。“涂”通“途”。
8、掌事:掌管政事。
9、辞:推辞、推托。
10、以:介词,用。
11、务:事务。
12、孤:古时王侯的自称。
13、岂:难道。
14、治经:研究儒家经典(研究经书)。治,研究。经,指《周易》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春秋》等书。
15、博士: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。
16、邪(yé):通“耶”,语气词,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。
17、但:只,仅。
18、当:应当。
19、涉猎:泛览;粗略地阅读。
20、见往事:了解历史。见,了解;往事,指历史。
21、耳:语气词,表示限制语气,罢了。
22、多务:事务多,杂事多。务,事务。
23、孰若:与……相比如何;谁像(我)。孰:谁,哪个;若:比得上。
24、益:好处。
25、乃:于是,就。
26、始:开始。
27、就学:指从事学习。就,单独翻译为从事。
28、及:到了……的时候。
29、过:到。
30、寻阳: 县名,在湖北黄梅西南。
31、论议:讨论议事。
32、大:非常,十分。
33、惊:惊奇。
34、者:用在时间词后面,不译。
35、才略:(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)才干和谋略。
36、非复:不再是。复:再,又。
37、吴下阿蒙: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。吴下,指吴县,如今江苏苏州。阿蒙,指吕蒙,名字前加"阿",有亲昵的意味。现指才识尚浅的人。
38、士别三日: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。三:几天,这里指“几”。士,读书人。
39、即:就。
40、更(gēng):重新。
41、刮目相待:另眼相看,用新的眼光看待。 刮目:擦擦眼。待:对待、看待。
42、大兄:长兄,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。
43、何:为什么。
44、见事:认清事物。见,认清,识别。
45、乎:啊。表感叹或反问语气。
46、遂:于是,就。
47、拜:拜见。
48、别:离开。
课文节选
初,权谓吕蒙曰:“卿今当涂掌事,不可不学!”蒙辞以军中多务。权曰:“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?但当涉猎,见往事耳。卿言多务,孰若孤?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”蒙乃始就学。
及鲁肃过寻阳,与蒙论议,大惊曰:“卿今者才略,非复吴下阿蒙!”蒙曰:“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,大兄何见事之晚乎!”肃遂拜蒙母,结友而别。
白话译文
当初,孙权对吕蒙说:“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,不可以不学习!”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。孙权说:“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,成为学官吗?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,了解历史罢了。你说军务繁多,谁像我?我经常读书,自己认为很有好处。”吕蒙于是开始学习。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,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,鲁肃十分吃惊地说:“你现在的(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)才干和谋略,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(没有学识的)的阿蒙了!”吕蒙说:“读书人(君子)分别几天,就重新擦擦眼另眼看待了,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!”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,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。
名家译文
(选自《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·赤壁之战·210年》)
最初,孙权对吕蒙说:“你现在手握权柄,不可以不读书。”吕蒙辩护说,不是他不读书,而是军中事情太多,没有时间。孙权说:“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,去当教书匠?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,知道从前发生过什么事就够了。如果说没有时间,谁能比我更忙,我还常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裨益。”吕蒙才开始求学。
后来,鲁肃路过寻阳(湖北省武穴市东北),跟吕蒙谈论,不由大吃一惊,说:“你今天的才识智略,已不是当年吴郡(江苏省苏州市)时代的吕蒙。”吕蒙说:“士别三日,就要刮目相待,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!”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(“登堂拜母”,表示情义密切),结交成为好友,然后告辞。
作品原文
初,权谓蒙及蒋钦曰:‘卿今并当涂掌事,宜学问以自开益。’蒙曰:‘在军中常苦多务,恐不容复读书。’权曰: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?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。卿言多务,孰若孤?孤少时历《诗》《书》《礼记》《左传》《国语》,惟不读《易》。至统事以来,省三史(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东观汉记》为三史)、诸家兵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如卿二人,意性朗悟,学必得之,宁当不为乎?宜急读《孙子》《六韬》《左传》《国语》及三史。孔子言:“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”光武当兵马之务,手不释卷,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,卿何独不自勉勗邪?’蒙始就学,笃志不倦,其所览见,旧儒不胜。
后鲁肃上代周瑜,过蒙言议,常欲受屈。肃拊蒙背曰:‘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,至于今者,学识英博,非复吴下阿蒙。’蒙曰:‘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。大兄今论,何一称穰侯乎?兄今代公瑾,既难为继,且与关羽为邻。斯人长而好学,读《左传》略皆上口,梗亮有雄气,然性颇自负,好陵人。今与为对,当有单复,以卿待之。’密为肃陈三策。肃敬受之,秘而不宣。
权常叹曰:‘人长而进益,如吕蒙、蒋钦,盖不可及也。富贵荣显,更能折节好学,耽悦书传,轻财尚义,所行可迹,并作国士,不亦休乎?’
创作背景
三国时期,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,不久周瑜病死了。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,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,形成魏、蜀、吴三方鼎峙的局面。为了加强国力,孙权劝吕蒙多学习。“孙权劝学”的故事就发生了。
人物简介
孙权
(182~252)字仲谋,吴郡富春(现浙江富阳)人,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。在文中孙权关心、亲近吕蒙,积极劝导吕蒙学习并耐心教导,对吕蒙要求严格,严格当中又带有关心和厚望。说明他懂得关心与爱护部下。
吕蒙
(178~220)字子明,汝南富坡(今安徽阜南东南)人,三国时吴国名将。吕蒙骁勇善战,但才疏学浅。在文中善于听取意见,收到孙权批评后知错能改,并谦虚勤奋好学,为人坦诚、豪爽、自豪、直率,并广结良友,与鲁肃结为朋友。
鲁肃
字子敬,临淮郡东城县(今安徽定远)人,三国时吴国杰出战略家、外交家。文中塑造了一个彬彬有礼、豪爽而又不失风度的鲁肃,他见到了经孙权耐心教导后的吕蒙,并感叹吕蒙的学识,对其刮目相待,是一个爱才、惜才、敬才的人。
作品鉴赏
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。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,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,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。文章篇幅小,仅119字,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,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,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,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。
该文以对话为主,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。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,仅以“蒙乃始就学”一句加以概括,至于他读了哪些书,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。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,只用一句“与蒙论议”来交代,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,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。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。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。情节发展上,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,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,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“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”的自信之语,上下文衔接自然,前因后果,井然有序。
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“乃始就学”。孙权劝学,先向吕蒙指出“学”的必要性,即因其“当涂掌事”的重要身份而“不可不学”;继而现身说法,指出“学”的可能性。使吕蒙无可推辞、“乃始就学”。从孙权的话中,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,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、关心和期望,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。“卿今者才略,非复吴下阿蒙”,是情不自禁的赞叹,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,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,表现吕蒙因“学”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。需要指出的是,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,而且很有学识,由他说出这番话,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。“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,大兄何见事之晚乎?”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。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,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,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。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,鲁肃、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,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。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“结友”的故事,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,突出了学习重要性。
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,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:“卿今者才略,非复吴下阿蒙!”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:“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,大兄何见事之晚乎!”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,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,胸中有丘壑的自信,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。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,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。而话中的“吴下阿蒙”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,得出了“变”的结论,而吕蒙之“变”的核心正是“才略”的猛增。
吕蒙的谦虚好学,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,三位一体,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。
文中成语
吴下阿蒙:
吴下:长江下游江东一带,以三吴地区为核心的一片区域。阿蒙:即吕蒙,吴人极喜加“阿”字,至今依然如此。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,吕蒙原本出生行伍、没有文化,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,以白衣渡江战胜关羽而名扬天下。意思是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,比喻人学识尚浅。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,学识大进,地位由低攀高,从贫穷到富有。
刮目相待:
另眼相看,用新的眼光来看待。也作“刮目相看”。刮目,擦擦眼。待,看待。
艺术风格
该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.对话言简意丰,生动传神,富于情味.仅寥寥数语,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、神态和心理。写鲁肃、吕蒙对话,一唱一和,互相打趣,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,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“就学”的结果,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,笔墨十分生动,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。
该文记事简练,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“与蒙论议”两个片断,通篇主要记录了人物的几次对白,却生动刻画出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。
在此文中,写鲁肃、吕蒙对话,一唱一和,互相打趣,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,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“就学”的结果,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,笔墨十分生动,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.
道理启示
一、学习是一个人获取能力,提升素质的途经。一位伟人说过:“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学习形成的”。吕蒙等人的变化就是最好的佐证。人非生而知之,人的知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,而是靠后天的学习得来的。学习包括向书本学、向他人学、向实践学。“勤能补拙是良训,一份辛劳一分才”。自古及今,有所作为者,无一不是酷爱学习之人。非学无以广才,不学就不能与时俱进,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,甚至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;
二、学习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,要忍得住孤独,耐得住寂寞。钉子精神就是“挤劲”和“钻劲”。孙权、曹操等人都日理万机,但他们却耽于书卷,忙中偷闲,苦学不辍。现今生活丰富多彩,诱惑很多,如果忍不住孤独,耐不住寂寞,就很难静下心来系统地学习一些知识,也就很难做到学有所成;
三、学习贵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,做到学以致用。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,在于推动工作,运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要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学习,并且不要以同一种眼光看待他人,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。文章最后还说明了在生活中应该礼貌待人,要多多结交朋友。
名家点评
罗贯中:养子当如孙仲谋,吕蒙谈笑便封侯。 白衣摇撸真奇计,一举荆襄取次休。
作者介绍
司马光(1019—1086),字君实,号迂叟,汉族,陕州夏县(今山西夏县)涑水乡人,生于光州光山(现在河南光山)。世称涑水先生。宝元进士。北宋政治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。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。他立志编撰《通志》,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。治平三年(1066)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。英宗命设局续修。神宗时赐书名《资治通鉴》。王安石行新政,他竭力反对,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,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。被命为枢密副使,坚辞不就,于熙宁三年(1070)出知永兴军(现陕西省西安市)。次年退居洛阳,以书局自随,继续编撰《通鉴》,至元丰七年(1084)成书。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,都亲自动笔。元丰八年哲宗即位,高太皇太后听政,召他入京主国政,次年任尚书左仆射、兼门下侍郎,数月间尽废新法,罢黜新党。为相八个月病死,追封温国公。著有《司马文正公集》《稽古录》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》、《涑水记闻》、《潜虚》等。
版权声明:本文为网友投稿文章,由 中国诗词大全 小编编辑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